当孩子突然频繁眨眼睛、清嗓子股票配资资讯网,甚至摇头、耸肩时,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孩子可能眼睛、鼻子等不舒服,甚至认为“孩子故意调皮”或“养成了坏习惯”,但其实这可能是儿童抽动症发出的信号。
视觉中国
今年3月,8岁的天天(化名)频繁眨眼、皱鼻一月有余,家长带他去眼科、耳鼻喉科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,便以为只是“坏习惯”。可后来天天又出现了耸肩摇头的动作,情绪紧张时还会加重,家长赶紧带孩子来到了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就诊,经检查诊断为短暂性抽动障碍。“我还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责骂了他,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。”天天的妈妈倍感后悔。医生给予针刺合并耳穴压豆治疗2周,上述症状明显减少,但还是有反复,再经过3个月的中医外治个体化治疗,同时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改善,天天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,随诊也未见症状反复。
“比起多动症、学习困难等,家长们对抽动症的了解相对更少一些。”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磊介绍,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,以不自主地、反复地、快速地、无目的地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和/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症状的严重程度、频率和表现形式变化不定,常受情绪、压力、疲劳、感染等因素影响。“有些孩子能在短时间内刻意控制抽动,但之后常会‘爆发’得更厉害;也有些孩子在抽动发生前会有不舒服的身体感觉,比如局部痒、麻、有紧绷感等等,抽动后能暂时缓解。”
展开剩余50%陈磊提醒,心理因素是抽动症不可忽视的关键。学校和家庭要做到不提醒、不批评、不嘲笑,过度关注或指责只会增加孩子的紧张和压力,导致抽动加重。说简单点,可以“忽视”它。在家庭环境中,要减少冲突和压力,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,避免对孩子要求过高或过度保护。
抽动症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、改善功能、提高生活质量,而非追求完全消除所有抽动(尤其对于轻度患者)。治疗方案需个体化,综合考虑症状严重程度、对生活学习的影响、患儿家庭意愿等。“比如对于症状轻微、不影响生活和社交的患儿,无需立即用药,关键是家长和老师的理解、接纳和支持,减少环境压力,建立和谐的家庭和学校氛围,再配合一些综合干预训练。当抽动严重影响学习、社交、情绪或身体(如导致疼痛或受伤)时考虑药物治疗,从小剂量起始,权衡疗效与副作用,定期评估。”
而在中医理论中,多认为与“肝风内动”相关,常涉及脾虚、肾虚、痰火扰神等,平肝熄风是根本,会结合健脾化痰、滋阴潜阳、清心安神等法。“中药汤剂、针灸、 推拿/按摩、耳穴压豆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。但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辨证,疗程相对较长,需耐心坚持,可以中西医治疗和家庭支持相结合。”陈磊说。
早发现、早干预,抽动障碍预后大多良好。当发现孩子出现突发、短暂、无意义的运动(如眨眼、挤眼、翻白眼、皱鼻、摇头、扭头、耸肩、伸脖子、甩手等)时,就需要引起重视,及时就诊。它还有一些发声性抽动,如清嗓子、吸鼻子、哼哼声、犬吠声、咕噜声;重复自己的话、别人的话,说脏话或骂人等,当出现这些可疑行为,家长不要着急批评,应第一时间观察并记录,为医生诊断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。
通讯员 葛妍
许倩倩
校对 潘政股票配资资讯网
发布于:江苏省众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